歷史沿革
白馬廟,是地名,卻是因廟而名。
據清道光和民國《泰州志》載:白馬廟在泰州東南白馬鄉、蔣子文故里。據續纂泰州志載,東漢蔣子文出生於泰州東南蔣家河旁的鄉村,少年有志,文武雙全,後從軍屢立戰功,官至秣陵(南京古稱)縣尉,因追盜賊負傷致死,葬於南京鐘山。蔣子文死後,他原來的部下曾在路上看見他“乘白馬,執白羽,侍從如生”,疑為他已成為神靈,故建“蔣王廟”。家鄉人民為祭祀蔣子文,興建了“白馬將軍廟”,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另據南京《故都印記》記載,戰國時,鐘山稱為“金陵山”,漢時俗稱“鐘山”。三國時期吳帝孫權追封蔣子文為蔣侯,因避祖父孫鍾之名諱,遂改鐘山為“蔣山”,蔣王廟易名蔣山寺。1000多年後,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看中了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明初洪武九年,動用“十萬軍工”籌建孝陵,逼迫蔣山寺和尚搬家,在鐘山東麓另建靈谷寺,仍供奉蔣子文塑像。
吳帝孫權追封蔣子文為蔣侯,繼而又加封“白馱將軍”(民間俗稱白馬大將軍)。於是東吳大江南北,民間廣建“白馬將軍廟”供奉白馬將軍———蔣王神侯塑像,除設廟宇,民間家家均有“白馱將軍”或“白馬大將軍”牌位,專供驅邪避凶之用。此風俗流傳了1000多年,形成了白馬宗教民俗文化,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才逐步淡化和消失。
白馬廟在元末明初,雖稱白馬將軍廟,但只供蔣王神侯塑像,並無白馬塑像,後增白馬塑像緣於祭祀姑蘇王張士誠。白馬廟歷史上叫徐家莊。相傳,元末張士誠起義,曾屯兵在徐家莊一帶。張士誠有一匹心愛的坐騎———白馬,夜間出廄,踐踏莊稼,張士誠發現後,教人用鐵釘釘入馬蹄。當地農民感其紀律嚴明,後籌資雕塑了白馬像,供奉在白馬將軍廟內。在姑蘇王張士誠影響的江淮和吳越地區,各地白馬廟紛紛仿效泰州白馬將軍廟,都增設了白馬塑像。
古代白馬廟,與新莊的太慰庵,王莊的隆昌庵,馬莊的觀音庵,李莊的青龍庵相關聯。一廟四庵,香火繚繞,名師眾生。1936年,農曆六月初三,韋馱菩薩聖誕這天,原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九華山佛學院院長、九華山祗園禪寺第48任方仗———仁德法師(俗名李德海,1926年6月出生於泰州市高港區白馬鎮前港村),就是從太慰庵出家步入佛門。
另據,清道光年間泰州學者夏荃《退庵筆記》記載,明嘉靖年間,倭寇侵犯蘇北,淮揚道兵務副使劉景韶在泰州大敗倭賊,“然則公(劉景韶)之英武殺賊,保障一方蓋有神助也”,因為白馬將軍“蔣侯(子文)從天空授以丈八長矛,盤舞如飛,為劉助戰也”。白馬將軍廟在百姓心中又增加了幾分敬意。時至上世紀的抗日戰爭時期,為抗擊日寇,大江南北的白馬將軍廟香火特旺,這緣於民間百姓祈求蔣王神侯(白馬將軍)為我抗日將士顯神靈助神威。
未形成地名前,白馬廟建在徐家莊的東南方向,有大殿六間、門廳六間、東廂房六間,西廂房二間加走廊。這裡先以徐姓為主,明代中葉弘治年間,王姓興起,兩大姓便為莊名相爭。據傳,訴至縣衙時知縣發問:你們兩個家族名望再大,能大過白馬將軍嗎?於是提議大家共認白馬廟為莊名。從此泰州志和泰縣誌中出現白馬莊、白馬村、白馬鄉的地名稱謂。
地理環境
白馬鎮系泰州市高港區轄鎮。1962年建白馬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設鎮,1997年8月劃歸泰州市高港區。位於市區東南部,距市政府7公里。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2.5萬。市區主幹道海軍大道、231省道、姜高路、泰州長江大橋北接線、泰(州)白(馬)、姜(堰)白(馬)公路橫貫白馬境內,周山河橫穿鎮區北部,西乾河、秧田河縱貫鎮東、中部。轄陳家、陸家、岱白、黃河、前進5個村委會和金馬、白馬2個居委會。農業以稻、麥種植為主。工業有機械、毛紡、磨具、緊固件機械、電器、船舶配件等產業。位於白馬居委會的白馬廟和海軍誕生地紀念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其中白馬廟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發展
白馬鎮憑藉北倚泰州中心城區、西臨泰州醫藥高新區和泰州園藝博覽園的區位優勢以及海軍誕生地的政治品牌,結合該鎮實際,實施“一個接軌”、“兩個錯位”、“三大片區”、“四張名片”發展戰略:與泰州市主城區接軌;與主城區經營方式錯位、與高新區產業布局錯位;全面打造紅色旅遊、中心城鎮、萬畝生態農業園“三大片區”;用足歷史資源、打造紅色旅遊牌,用足政策資源、打造生態農業牌,用足區位資源、打造中心城鎮牌,用足人脈資源、打造特色產業牌,全面踐行“城市街區、入城節點、生態居住、紅色旅遊、森林公園”發展定位。
旅遊
白馬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2010年完成全鎮總體規劃、城市設計和海軍誕生地主題公園規劃設計,啟動海軍誕生地主題公園土地續流轉和拆遷工作,以及海軍國小、白馬中心幼稚園的搬遷和新校區的設計工作。依託騰龍花卉園,建設泰州鄉村嘉年華項目,打造集餐飲、度假、休閒、娛樂、游購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場所,水兵之家餐飲中心、花卉超市、石景園、將軍林等項目開始建設。
海軍誕生地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舊址在泰州市白馬廟。這裡原有一座地主莊園,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渡江時,渡江戰役東線指揮部設於此。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海軍在這裡宣告成立。198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決定泰州白馬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舊址已闢為紀念館,原指揮部作戰室及粟裕、張愛萍、張震的臥室兼辦公室已恢復原貌,廂房及前廳陳列革命文物、史料,現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之一。1998年江澤民總書記第二次視察泰州時,題寫了館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
白馬廟是泰州市革命老區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抗日戰爭時期,白馬廟地區就建立了中共黨的組織。解放戰爭時期,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黨中央及時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進一步武裝了全黨全軍的思想。
1949年4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首長粟裕、張震等奉中央軍委命令,率部南下,抵泰州市白馬廟,在王氏小樓設立渡江戰役指揮部。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粟、張首長在白馬廟指揮部指揮東、中兩路集團軍第七、八、九、十兵團的渡江作戰,解放了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 早在“三野”南下時,中央軍委就命令“三野”組建華東區海軍,並任命張愛萍同志為命令員兼政委。4月23日,在白馬廟指揮部組成華東區海軍機關,這是人民海軍建立的標誌。
1989年3月,中央軍委確定“四·二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日,白馬廟為海軍誕生地。從此,泰州市白馬畝被正式載入我軍的光榮史冊。 全國解放後,白馬廟先後建過榮軍學校、康復醫院、工農幹校、速成中學和畜收獸醫學校。
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泰州市白馬廟的渡江指揮部舊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愛萍同志為白馬廟紀念碑題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渡江戰役指揮部”碑文。中共泰州市委員會、泰州市人民政府和白馬鎮幹部、民眾,非常重視白馬廟革命遺址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在省文化廳、省文管會的大力支持下,白馬廟分期修復工程已經逐步竣工。
白馬廟陳列室,史料翔實,內容豐富。全室闢為兩大部分。介紹和反映了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磅礴氣勢。人民海軍在戰火中誕生、為新中國戰鬥、向現代化進軍的艱苦歷程。在中央辦公廳、中央檔案館、中央軍委檔案館等單位的熱情關心支持下,得到了一批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照片,真實地再現了我軍高級指揮員在白馬廟小樓運籌、決勝行里的英姿。陳列的史料中,有毛澤東主席給粟裕、張震等同志的電報;有三野司令部在白馬廟本部向中央傳送的報告;有陳毅司令員、葉飛司令員親臨前線視察的珍貴照片;有張愛萍部長給中共泰縣委員會黨史工委的親筆信函;有劉瑞龍、管文蔚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回憶節錄;還有泰州市人民全力支前,修路架橋,迎接大軍南下的彩色畫卷。